艺术家专馆 首页
明 仇英 47.5x25 厘米
观摩11207次
绢本,设色,47.5*25cm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此图为仇英为项墨林所作,画上绘严冬中,水仙两株并立娉婷,另有蜡梅一枝,由上方翩然探入画幅。技法上,以钩勒填彩法,将两种香花清新高雅的韵致表现出来,令人神往。
观摩7450次
绢本,设色,共20开,每开32.5*32.6CM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绘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、少昊、舜、后稷、大禹、夏启、商汤、商高宗武丁、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成王、汉高祖、汉文帝、汉武帝、汉明帝、宋孝宗、宋太祖、宋仁宗等20为中国历史名主的画像和事迹。
观摩6209次
《二十四孝图页-21-画册》,包含24张作品: 1.二十四孝图页-01; 2.二十四孝图页-02; 3.二十四孝图页-03; 4.二十四孝图页-04; 5.二十四孝图页-05; 6.二十四孝图页-06; 7.二十四孝图页-07; 8.二十四孝图页-08; 9.二十四孝图页-09; 10.二十四孝图页-10; 11.二十四孝图页-11; 12.二十四孝图页-12; 13.二十四孝图页-13; 14.二十四孝图页-14; 15.二十四孝图页-15; 16.二十四孝图页-16; 17.二十四孝图页-17; 18.二十四孝图页-18; 19.二十四孝图页-19; 20.二十四孝图页-20; 21.二十四孝图页-21; 22.二十四孝图页-22; 23.二十四孝图页-23; 24.二十四孝图页-24
明 仇英 145.5x76.5 厘米
观摩2147次
仇英(约1494—1552年),江苏太仓人,居苏州。字实父,号十洲。工画山水、人物,初师周臣,后集唐宋各家之长,自成一格。画风工细隽丽,为明四家之一。 本幅画夜幕低垂中,主仆四人春游归来。边角式的布局虽源于南宋院画,但取意则与明初戴进的「春游晚归」相近。惟仇作烘染细腻,人物情态生动,较戴进描写更加细致详实。; 暮色苍茫中,主仆四人春郊游罢尽兴而归。一仆于前柱杖叩门,主人骑马步趋其后,童仆二人尾随,一肩酒榼书卷,另一携琴回首顾语,人物神情动态,描写栩然若生。前段坡石用斧劈皴法,门墙旁之柳用汁绿以「个」、「介」字交叠布列画柳叶,雅丽的设色和细致精密的用笔,皆胎息自宋人的技法。 旧谓仇氏「山水虽仿宋人,自成一种,颇得青绿重色之法。」(注1)有明一代,擅青绿者,惟仇氏无出其右,居诸家之冠,董其昌(1555-1636)亦赞誉其精熟无懈可击,可遥接南宋赵伯驹、赵伯骕遗风(注2)。本幅内无作者名款,仅于左下方钤「十洲」瓢形印一方。据安岐的说法为仇英摹古之作皆不署款。(注3)本幅虽不知所摹者谁,然以画题看,与故宫藏明戴进(1338-1462)画「春游晚归」图之取意颇近。以构图论本幅较戴氏更为匀稳,笔墨形容亦甚适切,而在暮夜的气氛营造上亦甚高明。如隔池对岸之树丛半为云烟遮掩处,用淡墨复笔画树干边缘而不皴树皮,远山亦不施皴擦,只以湿笔淡墨和螺青衬染以喻暮色杳霭,景物迷蒙,故从笔墨的繁简、设色的灵巧、构图的取舍、以及画面气氛的营造而言,在在皆突显出仇英较戴进更巧妙细致的掌握主题而加以发挥。(许郭璜) 注1:蓝瑛‧谢彬篡辑,《图绘宝鉴续篡》,卷一,收录于《画史丛书》(台北:文史哲出版社,1974),第二册,页863。 注2:董其昌,《画眼》,收录于黄宾虹‧邓实编,《美术丛书》(台北:广文书局,1963),初集第三辑,页43。 注3:安岐,《墨缘汇观录》卷三,(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,1970),页175。仇英「秋江待渡图」说明。
明 仇英 128.1x61 厘米
观摩1938次
仇英(约1494-1552年)字实父,江苏太仓人,为明四大家之一。 草亭筑于松溪石畔,亭内士人倚栏凭溪,一小仆人携罐汲泉备茶。亭前树下有茶炉、烧壶一组,一旁石上亦置茶壶、茶叶罐、茶杯等,整个画面呈现明代文人优游茶事的情趣。画中幽雅清静的品茶环境,反映了浓郁的生活雅趣及文人气质,也正是明人注重品茗环境的具体表现。; 仇英(约149○-1552年)字实父,江苏太仓人。他的出身低微,年青时当过漆工。后来周臣发现他的绘画才能,而给予指导,因此渐有名于画坛。工画山水、人物,并兼长花卉、禽兽等。 草亭筑于松溪之畔,士人与童子舔息亭中,一童临溪汲水,以备烹茶。此幅画风近似南宋的李唐、刘松年,用笔紧密,青绿设色精丽而温雅。
明 仇英 147x64.3 厘米
观摩1864次
仇英(约1494-1552年),江苏太仓人。此图绘文人在山林草堂读书赏景的幽居生活,树竹等描写工整细致笔法,赋色雅丽。皴笔多顿挫方硬,吸收文派细笔山水的技法,虽非出自仇英之手,当为明画无疑。 一士人摊书于四面平条案上,闭目坐交椅上假寐。椅下部如同胡床,上部靠背板与座面为藤编物,上有一荷叶托首以托住颈部,非常舒适。此椅与《三才图会》醉翁椅相同,扶手延伸较长,前腿间有踏床,是明代流行用具。上海博物馆所藏仇英「梧竹书堂」与此图构图相同。; 仇英,生卒不详,其作品见于正德己巳至嘉靖壬子间(15○9-1552年),垂四十余年。太仓人,字实父,号十洲。画师周臣,为明四大家之一。 临水第轩,一人偃卧椅上,轩外桐梢障天,竹林幂地,幽泉隐咽于丛篁之间,飞瀑长悬于云气之外,盖写夏日景色而自有清凉之韵。仇英画法精丽艳逸,画树亦如山石人物,笔笔周到。
明 仇英 54.9x28.4 厘米
观摩1508次
本幅绘高士二人,对坐松林泉石之间,一人拨阮,另一人停琴聆听。全画构景清旷,笔墨简赅,人物衣纹用游丝描,石用披麻皴,于仇画中极为罕见,殆有意回避院体鲜丽精巧的面目,转而追求文征明式简淡、雅逸的格调。 幅左篆书款署嘉靖己酉(一五四九),时仇英约五十六岁。左下角「剑光阁」、「华氏明伯」两印,均华云所有,故此画应是仇英为华氏所作。; 仇英(约一四九四至一五五二年),江苏太仓人,后移居吴县。字实父,号十洲。本为漆工,后从周臣学画,擅长山水、楼台、人物和仕女。又善于临摹古人作品,几可乱真,为明四大家之一。 溪涧边,士人对坐蒲团上,弹琴拨阮于松风涧响之间,若与自然之音交融,正面弹琴者头戴纱布,神情闲怡。后植虬松一株,枝干矗立,盘于松干之藤用墨笔双钩,转折劲捷挺拔,人物则以细笔白描,雅逸工整,颇富文人气息,于仇画中别具一格。; 溪涧边,士人对坐蒲团上,弹琴拨阮于松风涧响之间,与大自然之声相融。后植虬松一株,以墨笔钩画,转折劲捷挺拔;人物细笔白描,雅逸工整间颇具文人气息,于仇画中别自一格。 本幅构景清旷,笔墨简赅,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法,石用披麻皴法,此皆于仇画中甚为鲜见,是仇氏有意回避鲜丽精巧的行家作风,而趋士人所尚之简淡质朴,并择取明际文人雅尚之题材。项元汴《蕉窗九录》(琴录)之(临水)条有云:「鼓琴偏宜于松风涧响之间,三者皆自然之声,正合类聚……微风洒然,此乐何极。」 本幅篆书款嘉靖己酉春(1549)。在仇英画中署篆书款者绝少(注1),而关于仇英的款书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,以故宫所藏之画为例,即使是行楷书款就有几组不同的字迹,故何者为仇氏自题或他人代笔仍有待研究(注2)。如现藏于华府弗利尔美术馆之「临李希古山水卷」上之款书旧言即出于彭年之手(注3),而此与其他画上之款又有差异。然仇英之画上大都由别人代书款字倒是可以确定的。 又:幅右下钤有「剑光阁」「华氏明伯」两方藏印。考剑光阁乃明际华云(1488—1560)之斋馆名,华明伯(字复初)为其子,并延用其父之斋馆名(注4),此幅可能仇英应华氏之请而作。(许郭璜) 注1:于著录中目前所知亦仅见一幅青绿工笔山水人物「竹院逢僧图」,见吴升,《大观录》卷二十,(台北:汉华文化事业公司,1970)四册,页2505。 注2:故宫仇英画上之款书有篆、隶、行楷等不同字体,而笔迹各异,可能出于与其同时之书画家代笔。请参阅许郭璜,〈仇英水仙蜡梅画法试析及有关问题〉《故宫文物月刊》第83期(1990年2月)页92-101。 注3:卷后有迟云阁主人跋:「……相传实父画多倩彭孔加代为署款,此卷题名小楷两行娟娟如洛神,定为隆池处士簪花格也。」见庞元济,《虚斋名画录》卷三,(台北:汉华文化事业公司,1971)一册,页381-388。 注4:关于华氏父子之关系,请参阅许郭璜,〈文征明画兰竹〉《故宫文物月刊》第106期(1992年1月),页124-131。